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威尼斯的传统优势学科,其二级学科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”早在2007年就已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,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一级学科顺利获批为省级重点(特色)学科。经多年建设,本学科在队伍建设、平台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,彰显出鲜明的特色:
一、学科方向明确、前景广阔。本学科经过多年的探索,现已凝练出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:①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。该方向是以原省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基础凝练而成,涵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、文艺学两个二级学科,形成了易卜生研究、海明威研究、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文学资源研究等三个重点研究领域。②中国文学与襄阳文学。该方向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,形成了先秦文学与宋玉、唐代文学与孟浩然、现当代文学与当代襄阳作家、中国古代文体批评等四个特色研究领域。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。该方向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为主导,确立了当下语言生活与语言状况研究、襄阳方言研究、语言信息处理等三个重点研究领域。④地方文献与襄阳文化传承创新。该方向以中国古典文献学为学科背景,形成了襄阳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、三国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、荆山民间传统文化研究、襄阳历史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研究领域。
二、学科队伍整齐、实力雄厚。得益于湖北省教育厅及威尼斯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,本学科聘请了知名专家学者担任“楚天学者”、“彩虹学者”、“隆中学者”、客座教授和学科建设顾问,有力地促进了学科队伍建设。同时,在校内跨学科、跨院系组建学术团队,团队成员达38人,涉及中国语言文学、外国语言文学、音乐与舞蹈学、美术学、历史学、新闻传播学等相关人文艺术学科。学科团队结构合理,科研实力雄厚,其中教授14名,副教授12名,博士9名,高职称高学历者达到90%以上,在学术研究上起到了引领作用。
三、学科平台多元、质高面广。本学科已搭建多个高级别的教学科研平台,其中,有国家级的“中国孟浩然研究会”,部省级的“三国文化研究基地”、“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”、“语言自主学习中心”、“数字媒体实验示范中心”、“襄阳广播电视台省级实习实训基地”、“中国屈原研究会宋玉研究分会”,地市级的“襄阳与三国文化研究所”、“宋玉研究中心”、“襄阳诗词学会”、“孟浩然研究所”、“唐诗与襄阳研究所”、“荆山传统文化采风基地”等。与此同时,先后建成了“宋玉研究网”(http://xysy.hbuas.edu.cn)、“孟浩然研究网”(http://xymhr.hbuas.edu.cn)、“襄阳数字艺术馆”(http://xydam.hbuas.edu.cn)等学术网站。
“宋玉研究网站”是目前国内首家宋玉研究学术网站,于 2013年5月29日正式开通。设有“中心简介”、“宋玉概述”、“作品导读”、“研究资料”、“论著索引”、“研究动态”、“学人简介”和“互动交流”八个栏目,上传一百多万字有关宋玉研究的学术资料,为宋玉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平台支撑,引起国内宋玉研究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。
“孟浩然研究网站”是目前国内首家孟浩然研究学术网站,于2014年9月正式开通。设有“孟浩然简介”、“孟集简介”、“孟诗赏析”、“研究机构”、“资料汇编”、“专家介绍”、“研究动态”等七个栏目,孟浩然研究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。
“襄阳数字艺术馆”为全面展示襄阳本土艺术的公益性网站,于2012年1月开通。设有“作品展示”、“精品陈列”、“研究成果”、“美术动态”、“艺术市场”、“少儿美育”六个栏目。该网站以“造文化襄阳之形,传襄阳文化之神”为宗旨,力求全面展示襄阳造型艺术精华,及时反映襄阳美术动态和创作研究成果,并积极推动襄阳艺术市场的繁荣,对于促进襄阳市申报和创建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”具有积极意义。
上述平台为威尼斯的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文化传承、社会服务等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。
四、科学研究势头强劲、成果丰硕。近五年来,本学科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、部省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5项,获得横向合作研究项目38项,在研经费达257万元。2014年12月,我们与枣阳市史志办签订了《枣阳县志点校整理出版协议》(合同经费55万元),为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。学科团队学术成果丰硕,先后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,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,其中发表在A&HCI、CSSCI源刊、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共计78篇,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奖励5项、市级奖励35项,被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用的调研、咨询报告20余件次。本学科学术交流频繁,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27次,举办大型学术会议5次,学科成员参加高级别学术会议220余人次。
五、教学改革全面深化、人才质量显著提高。本学科以全面服务人才培养为宗旨,坚持以科研促教学,向改革要质量,提出了跨学科跨专业群、适用于文科类专业的“主辅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”的理念,大胆探索应用型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。近3年主(参)编教材12部,获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4项、校级教研教改项目15项,获批省级精品课1门(《外国文学》)、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(《历代文人咏襄阳》、《襄阳当代作家作品选讲》)省级资源共享课1门(《新闻学概论》)、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。2014年9月11日的《襄阳晚报》以“《历代文人咏襄阳》等视频课将上线”为题报道了我院精品视频公开课服务学生、服务社会的情况,引起了较大的反响。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5项、省级8项、校级45项,获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6篇,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110余人次,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,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达92%以上。
六、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。本学科不断完善与华中师范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沈阳师范大学、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体制机制,不断积累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经验。2014年,我们在“大传播”理念的引导下,完成了“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”授权点申报文本的撰写工作。凝练出网络新闻传播、创意策划与影像制作、数字记忆与文化传播等三个专业方向,2017年底,顺利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,2019年首次独立招收硕士生。与此同时,借助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这一比较优势,2018年正式开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的申报工作,2019年成功获批学校首个学术型硕士点,2021年实现独立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。
数据更新于2021年7月14日